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-
:::
首頁
-
課程與資源
-
課程系列
-
學習面對死亡的五堂課
- 學習面對死亡的第二堂課
學習面對死亡的第二堂課
十月 6,2018
說到死亡你會想起什麼?悲傷或者黑暗?若說「思考死亡」有可能帶來正能量,你相信嗎?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(簡稱《病主法》)2019年將正式上路。這部法律讓每個人經由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(ACP),釐清自己的醫療意願並與家人溝通後,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(AD),保障自己即使失去意識時,本人的醫療意願仍能被貫徹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相信,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能讓更多人意識到自己的決策如何影響周邊親友,進而產生和解量能,並為社會帶來正面意義。
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要談什麼呢?黃總院長分享一次開啟話題的經驗,他問病人:「臨終時要不要做急救?」現在的急救技術不小心會把肋骨壓斷,還需要插氣管。病人聽完立刻表明不願意急救,並從這裡開始談起自己的醫療意願。
有一次,黃總院長與一對夫妻談到臨終醫療問題,先生希望拒絕維持生命治療,太太問他:「你確定不要嗎?」,先生回答:「我的事情你不用管。」「我怎麼可以不管?我們還有兩個孩子,你現在人生好好的就做這種決定」,你倒底愛不愛我?家人間的生命和解量能,在一來一往的對話中逐漸形成,開啟深度溝通的契機,這正是《病主法》要求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時,至少必須有一位二等親家屬陪同的用意。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另一個重要目的,是幫助病人瞭解預立醫療決定的內容,包含「應記載」與「可記載」事項,前者指特定臨床條件下的醫療決定,後者則能註記對器官捐贈、後事安排的想法。黃總院長舉了一次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例子,夫妻倆都有不急救的共識,但當談到是否舉辦告別式時,兩人出現分歧,丈夫認為告別式沒有意義,而妻子說:「你走了當然沒有意義,但你有沒有考慮到我?若沒有告別式的話,我要如何面對你的朋友?」話至此刻,二人才真正理解彼此的想法與顧慮,引出相互的關懷,同時瞭解真正的善終必需生死兩相安。
尋求生命的圓滿善終,必須從思考死亡開始。黃勝堅觀察,現今的社會喊著人人要成為樂活銀髮族,健康老化,期望每個人「一直活下去」,最好可以「呷百二」!忽略生命的實際歷程是:健康→亞健康→老化→失能→長照→死亡。生者站在亮處,而死亡屬於暗處,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真正走到黑暗處過,對黑暗的恐懼使眾人避談死亡議題,但唯有當真正走到黑暗處,回頭看亮的地方才會看得清楚,這是死亡最重要的意義。換句話說,人們更應該思考的是,如何在有限生命中活得如煙花絢爛,當走到最後一哩路時怎麼走得漂亮,為一生寫下圓滿句點。